社会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学院动态-社会服务

【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城院社工学子实习心得之“破茧者”工作坊项目】

作者:李乐、陈莹盈、刘晓璇、刘洋浏览次数:128发布时间:2025-06-07 20:49:49

近期,我院12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广东毅融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中心开展为期一个多月实践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深度参与实习单位残疾人学员情绪辅导、兴趣课程练习等,系统参与“破茧者”工作坊全过程。服务实践提升了学生需求评估、残疾人辅导、专业反思等能力,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实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成长的"第二课堂"。我校法学院始终重视实践育人,通过搭建实习平台帮助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学期《社会工作实务实习》课程强化“服务学习”“产教融合”“OBE导向”理念,搭建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实践桥梁。在广东毅融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中心的实习基地中,学生们得以直面真实案例、面对残疾人这类特殊群体。我们为期开展了9次服务,时间跨度近6周,从而积累自身的职业经验与社会责任感,为成为"有温度的社工人"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习服务正式开始之前,实习的组员们多次与当地社工积极通,为未来的服务规划定下基本的主旋律。在每一次服务结束后的总结中,通过不断的反思、自我发现和向一线社工取经,从而不断积累自身经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的转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以下是部分同学代表在此次实习过程收获的心得体会:

陈莹盈:

在本次实习中,我是负责“学员”摇沙锤的板块。起初接触残疾人服务时,我因不了解他们的需求而感到手足无措。因为在此之前,我是没有与“学员”进行过沟通甚至是教他们学东西的,所以一开始会感觉到手足无措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但是通过我们制定的方案以及每次实习之后的总结后,在实习中也慢慢地改变不足之处,最后也是顺利地完成实习。


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同时,我们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让我们不在空泛的在课本中,而是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不断地丰富个人的实践经历。同时小组工作也得到充分锻炼。组织非洲鼓小组时,我们以优势视角挖掘“学员”潜能,通过团队协作重建其社会支持网络。

本次实习中,我初步了解到了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日常工作需求,也能了解到对于不同的群体应考虑他们的能力从而制定相关的目标,同时,也认识到残障服务的复杂性,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坚定了用专业力量助力残障群体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

刘晓璇:

本次实习中,我负责教“学员”拍非洲鼓。这一次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一开始的时候,我比较担心我会不太适应跟残障人士沟通,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残障人士的经验。我还比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学会拍非洲鼓和摇沙锤这一项技能。



真正接触了他们之后,我发现他们对这两种乐器很感兴趣。把这两种乐器分发给他们,他们会有模有样地拍和摇。其实他们大多数都能听懂普通话,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交流负担。而且,他们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选取了《光辉岁月》的前奏的前半段作为教学内容。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极个别的服务对象能够完全掌握音乐节奏。他们似乎很难理解音乐的韵律节奏。于是,我们手把手地慢慢教,尽量让他们统一节奏。

最后,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预期,但是看见他们脸上的笑容,也让我们感到欣慰。我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主持经验,提高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受益匪浅。

刘洋

在本次实习中,我负责教导“学员”非洲鼓。


从开始时,我对非洲鼓这个乐器就有一定的基础和了解,我知道它基本的音调和基本的手法,所以在初上手教导“学员”时,我进行的还算顺利,可以很快的教会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但在之后的教学输出中,我发现由于他们的能力限制,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不当,导致他们无法拍出正确的节奏。所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小组删减了节奏的复杂程度,并对教学视频进行改良,以便我们更好的教学。

最后,在整个六周实习经历中,我们圆满的结束了这一次的项目,我了解到了机构的基本知识和残疾人的生活。这让我不仅积累了在残疾人社会工作这一领域丰富的经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总结

2023级社会工作1班毅融小组的实习已告一段落,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当中所获得的专业能力、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主将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术研究、领域探究、论文撰写和个人心理素质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参与此次实习,学生们所掌握的课堂理论知识成果成功的通过了实践的系统考量,这段履历必将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岗位到未来工作岗位的第一次过渡,为踏入社会积蓄能量。

文稿:李乐、陈莹盈、刘晓璇、刘洋

图片:广东毅融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中心

初审:杨金元

复审:魏   薇

终审:姜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