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深耕课堂 | 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法律系召开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题研讨会
作者:管聆羽浏览次数:107发布时间:2025-04-21 21:50:31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法学教育改革要求,探索法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法律系于2025年4月17日在法学院会议室召开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题研讨会。法学院院长刘红,执行院长李阳桂出席会议并作指导讲话,法律系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法律系主任李奕主持,多位教授、教师代表围绕"法学课堂改革创新与质量攻坚"主题作专题发言。此次研讨会一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何鹏举教授莅临指导教学质量提升研讨工作,现场研讨气氛热烈。
在李奕主任开场主持之下,以下各位教授、教师分别作出了以下的经验分享
李教授现场采用了说课形式向我们分享了《合同的解除》章节课程,实施课前和课后案例研讨的方式,对生活化案例(如买卖合同、供货合同等场景)进行分析和研讨,生动有趣地将合同解除的要件知识传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在小组作业布置上,建议布置有争议的案例,推行「角色扮演+小组案例讨论」模式,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原被告代理律师角色,展示自己的观点,随后会进行抗辩,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增强学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建议新教师多旁听资深教师课程,学习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不懂就问,少走弯路,实现快速成长!
强调PPT可视化设计,比如建议ppt课件使用微软雅黑32号字体标准;使用翻页笔,这样老师能走下讲台,走进学生。
王雄文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学生学习「内需不足」:部分学生尤其大三学生开始专注司法考试,课堂参与度低,或课程难度高打击了学生自信与自驱力角度,鼓励教学教师多多关注学生学习内需需求,紧抓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学创新能力,融合法考应试考试等内容和增强课堂趣味生动性让学生回到课堂,重视课堂。比如建议教师在课堂推行「三体角色扮演实训」:法官、律师、法务三方视角进行案例模拟,多维度看待案件结果和锻炼实训能力。
学生需要改变,老师也需要改变。建议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转变,强化课堂互动设计;加强并严格学风建设:通过「小组积分制」激励课堂发言,挂钩平时成绩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
王雄文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学生学习「内需不足」:部分学生尤其大三学生开始专注司法考试,课堂参与度低,或课程难度高打击了学生自信与自驱力角度,鼓励教学教师多多关注学生学习内需需求,紧抓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学创新能力,融合法考应试考试等内容和增强课堂趣味生动性让学生回到课堂,重视课堂。比如建议教师在课堂推行「三体角色扮演实训」:法官、律师、法务三方视角进行案例模拟,多维度看待案件结果和锻炼实训能力。
学生需要改变,老师也需要改变。建议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转变,强化课堂互动设计;加强并严格学风建设:通过「小组积分制」激励课堂发言,挂钩平时成绩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
冯琳副教授以经济法课程为例,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创新性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理论——六步教学法:
(1)课前准备:吃透教材。精细划分学生课堂小组完成作业、提前发布课前练习等;
(2)课中章节案例导入:每个章节必定准备不少于一个案例,结合案例讲解晦涩难懂经济法理论;
(3)苏格拉底式辩问:通过反问式引导学生推导法律逻辑,检验观点并巩固思考;
(4)全员归纳知识点:设计接力活动方式让全班轮流填写补全黑板知识点加强全员课堂参与;
(5)作业查漏补缺: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推送客观练习题,课堂上从中挑选难题与学生共同完成,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6)反馈反思:对学生参与教学环节出现的突发状况,第一时间无法应对或者应对不当的,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探寻更好的应对方式。
马莉讲师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也从教学方法安排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分享。比如会在首堂课向学生介绍并梳理民事诉讼法课程内容体系,使用课程可视化的形式,串联章节知识点,让学生迅速掌握民诉法的学习逻辑框架图
要求学生务必携带法条上课,培养并提升学生查阅、理解、分析、运用法条的能力。
充分备课,更新知识,不断升级与同步司法最新实践的教学内容;作业设置「分层难度」,既有难度又有思考,批改后务必针对性讲评,让学生得到充分知识反馈。
刘红院长从教学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要加大对教师掌握新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培养,推动「AI+教学」深度融合: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
将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提升到40%,加强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小组协作的表现考核,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各大赛事,将社会服务、学科竞赛等表现也纳入平时分,以期推动学生的法治思维形成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切实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以“老带青”的方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研究,从课程大纲的修订着手,共同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一流课程积累成果,又培养了年青教师,壮大了教学团队,促进法学院师资与人才建设。
切实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以“老带青”的方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研究,从课程大纲的修订着手,共同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一流课程积累成果,又培养了年青教师,壮大了教学团队,促进法学院师资与人才建设。
建议教师将思政要素惯性融入自身教学课堂,结合法学学科特色和应试需求,创新性挖掘法考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思政合一,教书育人。
善于使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巧用“3分钟”微视频解析法学理论与知识难点,紧密关注热点、时事,播放视频演示,让学生关注重回课堂等。
法学院执行院长李阳桂总结: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响应东莞城市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法学院共同期待:
第一,锚定与铸就口碑打造,构建法学教育新范式。通过"课堂教学质量攻坚行动"打造城市学院法学金课体系,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传递法治信仰的灯塔。
第二, 凝聚共识,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各教研室要深化"教研-实践-评价"闭环改革,本学期我们学院也会邀请公司企业协助将启动"AI+法学教育融合计划":引入智能工具协助提升教学质量、共同探索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新形态。
文稿:管聆羽
图片:法学院
初审:杨金元
复审:魏 薇
终审:姜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