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探索打造法治人才培养新范式
作者:朱佳欣浏览次数:226发布时间:2025-04-17 23:35:37
2025年4月10日,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正式宣布成立学科竞赛指导中心、升学指导中心、职业规划指导中心等八大发展指导中心。这一改革举措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OBE”两大教学理念,以“全链条育人、多维度赋能”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改善教学管理架构,回应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求,标志着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01立足湾区需求 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立足湾区需求 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作为东莞地区重要的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此次改革立足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布局,落脚于广东省委“1310”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依托法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新设立的八大中心覆盖学生成长、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三大领域,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升学指导中心聚焦考研规划与学术能力提升,依托学院历年“三考”领先的优势,引入高校导师资源,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深造路径;职业规划指导中心联合东莞市律师协会、东莞仲裁委员会、寮步法庭等政企单位,建立“法治实训基地”,将司法考试辅导、公务员招考培训与实务课程深度融合。学科竞赛中心作为创新实践平台,重点培育“模拟法庭大赛”等系列品牌项目,其负责人由曾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的资深教授担任,通过“以赛代练”模式强化学生法律思维与实战能力。课程建设中心则紧抓新文科建设,实施“法律+人工智能”“法律+基层治理”等交叉学科。例如,构建“AI+法律”范式,要求学生掌握机器学习、数理统计等技术知识以解决法律人工智能复杂问题。
02扎根地方实践 激活社会服务新动能
扎根地方实践 激活社会服务新动能在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法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法律援助中心与社会服务中心、调解服务中心、超大城市法治研究中心联动,组织师生深入东莞33个镇街开展“法治下基层”活动,服务人次超4000人次;主持调解纠纷案件200多件,调撤成功50多件,成功率近30%,获得了当事人和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的高度认可,为东莞基层社会治理和“无讼社区”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协同育人中心与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莞市律师协会、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20余名法官、检察官担任实务导师,实行“双师同堂”,推动“真实庭审进校园”“检察案例研讨”等特色教学活动常态化。值得关注的是,品牌宣传中心创新推出“普法知识”“赛事活动”等融媒体专栏,通过短视频、专题报道等形式,记录学生参与基层治理、下沉社区普法的实践案例,部分相关作品在东莞阳光网、南方+等平台发布,成为展现学院育人成果的重要窗口。这一系列举措,既强化了法学教育的实践底色,也为东莞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智力支持。
03创新管理机制 释放教学改革新活力
创新管理机制 释放教学改革新活力八大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管理模式。各中心主任由具有专业人士担任,负责制定中心发展规划并统筹资源调配;成员则由专任教师、辅导员、行业导师及学生骨干组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团队。法学院八大发展指导中心的成立,不是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法学教育生态的重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创建了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接口。
04面向未来布局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面向未来布局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站在东莞城市学院“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法学院此次改革彰显出鲜明的战略导向,既延续了东莞城市学院“服务东莞”的办学传统,也与东莞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大湾区法治建设示范城市”目标高度契合。期待通过这种机制创新,培养更多“懂法律、通技术、知产业”的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这场发生在莞邑大地上的法学教育变革,正悄然重塑着法治人才培养的生态图景,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稿:朱佳欣
图片:何培信
初审:杨金元
复审:魏 薇
终审:姜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