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当前位置:首页-规章制度-“十四五”

法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作者:admin浏览次数:1300发布时间:2022-03-23 09:21:13




一、学院概况


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成立于2005年。法学院现有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有法律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工作系等教学研究机构和日常教学事务管理、学生办事服务机构,设有东莞社情研究中心、东莞市商事仲裁研究中心、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东莞市志愿服务研究院(与寮步镇政府共建)等四个科研机构。法学院是广东省多个学科专业学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法学专业为学校“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社会工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中级职称39人;博士7人、硕士47人;40%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同时还聘请了政府、法律、社工机构等校外专家、业师20余人作为客座教授、副教授,以加强校政行企协同育人。

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应用操作能力,除校内建有标准的模拟法庭、现代的社工实训室和CATI电话调查实验室外,法学院还建有校外实习基地36个,其中法学专业21个,行政管理专业有6个,社会工作专业有9个。法学院在“十三五规划”期间,除了与之前的校外实践基地(如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东莞市社工协会等)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外,还逐步走出东莞,走向珠三角其他地市,新增了市外实践基地——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惠阳区人民法院。基地利用率较高,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是法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近年来,法学院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校学生培养质量良好。法学院对在校学生严格要求,狠抓学风,法学院学生在校内外比赛中,屡获佳绩。如在广东省法学会组织的第一届“小包公杯”征文比赛中,法学院获1个一等奖、5个三等奖和“最佳组织奖”,其战绩胜过参赛的一些985 、211高校。第二,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在2016-2020年期间,法学院共有67名同学考上研985、211等高校的研究生,其中邵锟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239人考上各地公务员等公职人员;231名名同学在校通过了法考(司法考试)。法学院为地方法治建设、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培养了一批“务实、肯干、好用”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

1.法学

法学专业于2006年开设,其是我院的重点专业。法学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德法兼修”法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内高水平教师和校外实务精英为依托,注重个性化培养、强调因材施教,拓展人才培养的维度,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法学专业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大湾区发展要求,对接学科建设前沿,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对法学人才培养的挑战,矢志打造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法学专业人才。

法律系现拥有26名教师,其中高层次人才有13名,还聘请了12位实务专家、业师。法学专业建设了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与东莞、惠阳、深圳的20余家法院等机关和律所建立了实践基地。其中,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是广东省教育厅验收挂牌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同时,我院重视学生在校内的实践环节,开设法律方法、法律诊所、疑难案例研习等实训类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十三五规划”期间,法学专业老师共发表了34篇论文,立、结项23个教科研项目,参编2本书籍。其中,包括4篇核心期刊论文,省级项目12项,市厅级项目2项。

“十三五规划”期间,法学专业学生在校法考通过人数为239人。法学专业学生还多次斩获广东省教育厅“学宪法、用宪法”比赛三等奖。在广东省法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小包公杯”粤港澳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中,我院共斩获一个一等奖、五个三等奖,法学院更是获得了“最佳组织奖”。法学专业为地方法治建设,培养、输送了一批“务实、肯干、好用”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学的专门人才。


2.社会工作

我校是东莞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最早的高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方向”学生,2011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社会工作系现有10名教师,其中高层次人才有1名。社工专业招生以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理论与行业专家组成的社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应用型社工专业教学队伍。社工专业培养目标为,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坚定社会工作价值和信念、良好的职业操守、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批判和反思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因此,社工专业上课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借鉴港台经验,确立课程建设主讲教师负责制,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校内有标准的社工实训室,15个校外实习基地,搭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与东莞、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目前,社会工作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工作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

“十三五规划”期间,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共发表了34篇论文,立、结项27个教科研项目,参编8本书籍。其中,包括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在全校名列前茅。2018年社会工作专业考研4人,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考研5人,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考研8人,2021年社会工作专业考研8人,考取学校包括北京大学(邵锟是我校第一个考上北大研究生的学生)、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985/211高校。2016-2020年,老师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大创11项目(其中省级5项)。社工专业连续2年开设社会工作特色创新班,效果显著。2015级社会工作4班学子刘畅在2018年岭南社工节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竞赛中代表东莞城市学院获得“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3.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招生规模稳中有升,专插本学生报名数持续上升。行政管理专业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借鉴同类优秀院校经验,确立课程建设主讲教师负责制,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目前拥有一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行政管理学》,重点课程——《地方政府学》、《公共政策》等。

公共管理系现有10名专职教师,3名双肩挑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博士1人,在读博士4名,师资专业结构合理,平均年龄35周岁左右,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方向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专业实习等培养造就了一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三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2%以上。

“十三五规划”期间,行政管理专业老师共发表了18篇论文,立、结项10个教科研项目,参编3本书籍。其中,包括6篇核心期刊论文,省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2项。


二、学院愿景与使命


(一)愿景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矢志打造有区域竞争力、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学院。

(二)学院使命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专门职业人才。


三、规划程序与方法


“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东莞城市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法学院“十四五规划”经过了发展现状分析、SWOT竞争模型分析、专题研讨、专家咨询及学院党政联席会审核等五个过程,据此形成本规划文本。


SWOT 竞争模型分析

优  势(Strength)

劣  势(Weakness)

1.东莞的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湾区,合作共赢的社会资源广泛

2.良好的办学基础,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优良

3.充满活力的管理团队

4.爱岗敬业、结构基本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有待强化,且不稳定,不利于永续发展和质量提升。

2.民办院校在办学诸多方面难以竞争赢公办院校

3.二级学院院长需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太多,疲于应付日常

4.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机  遇(Opportunity)

挑  战(Threat)

1.国家大湾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对法学院各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将不断提升

2.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发展

3.民办学校达标和品牌提升计划

4.东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5.学校成功转设

1.国家对高等教育要求提高

2.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3.省内同类院校竞争更激烈

4.东莞公、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同质竞争增多

5.民办院校在顶层设计等诸多方面弱化于公办院校


四、发展目标与重点建设项目


(一)发展目标:

经过未来五年建设,逐步摸索并形成高素质法治建设、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适应大湾区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模式,搭建多元化、规模化的校政行企人才培养机制,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一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点。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科学,理论与实务和境内外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任师资队伍。

1.加大法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努力新增相关专业,如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数据法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等,形成学科专业群,努力成为学校教学评估合格后申报“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学校专业硕士建设的备选点。

2.加强专业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形成达标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线下与线上课程相结合、校级与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全覆盖的基本格局,部分课程实现“同课异构”。

3.加大对地方法治建设、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应用性教改科研,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教改科研、服务社会”的高质量联动,使法学院师资的教学、教改科研在同类院校中有良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使法学院的教风学风、学生培养质量保持在学校和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5.加大师资的“外引内培”和校政行企的校地互动,营造适宜的小环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学科专业、学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符合国家标准专兼职和境内外相结合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二)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配合实施创新驱动、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地方与国际合作五大战略,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1.依托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持续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质量达标的专兼职和境内外相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专业师资队伍。

2.坚持教学质量立院战略,坚持教学质量生命线,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打造高质量本科教育,使学院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保持在学校和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3.建设学校法学重点学科和省重点专业,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的力度与效度,努力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或一流专业。

4.充分挖潜,争取获批多项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提升老师们的教改科研能力和竞争力。

5.加强现有专业建设,努力申办健康教育、养老服务与管理、国际经贸规则等新专业,开辟“第二学士学位”和为学校申报硕士点建设单位奠定基础。







五、关键指标与举措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l 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1:“党建引领、与法同行”品牌建设。

关键指标2:打造党建特色亮点——红色文化建设,

关键指标3:争取2023年获得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或党建工作标杆学院。

l 关键举措

举措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举措二:夯实思政基础,培育学生思政特色工作品牌。

举措三: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举措四:狠抓党建基础性工作,扎实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加强“外引内培”和校政行企的校地互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学科专业、学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符合国家标准、专兼职和境内外相结合、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l 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1:专任教师规模依据各专业师生比1:18和学校人事处的要求配备,专任教师数发展到60-70人(法学专业35人,社会工作专业15人、行政管理专业15人;各专业可依学生数和学校政策调整)。

关键指标2:专任教师中博士达35%以上【各专业国家标准规定——社会工作博士占50%以上、行政管理专业40%以上;法学专业广东“硕博90%以上”】。

关键指标3: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0%以上【专业国家标准规定——法学专业不低于1/3,社会工作不低于40%,行政管理专业30%以上】。

关键指标4:现有专任教师中有5-10人分别获得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新引进专任教师以博士或高级职称为原则。

关键指标5:依据标准,聘请20位行业专家为法学院的“兼职(客座)副教授、教授”,各专业要选好用好客座副教授、客座教授们,实现部分课程的“同课异构”。

关键指标6:争取“卓越教师团队”、“品牌教学团队”等师资团队建设立项。

l 关键举措

举措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举措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举措三: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举措四: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

举措五:打造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专任教师团队。

举措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三)学科专业建设

加大法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形成学科专业群,成为学校教学评估合格后申报“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学校专业硕士建设单位的备选点。

l 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1:新增法学类专业1个,备选专业有——

“0301”即“法学类”属下的——信用风险管理育法律防控【030104T】、国际经贸规则【030105T】、知识产权【030102T】

关键指标2:新增社工类专业1个,备选专业有——

社会学类——社会政策【030307T】

关键指标3:新增或改革管理学学士学位类专业1个。备选专业有——

(1)新增——劳动与社会保障【120403】、养老服务与管理【120414T】

(2)改革——慎重开展“行政管理专业【120402】”向“政治学与行政学【030201】”的转化。

关键指标4:继续做好做强“社会工作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学校推荐到广东省建设的重点学科;全力促使“法学专业”成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学科;努力使法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或省一流建设专业。

关键指标5:校地共建“东莞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行政管理专业牵头)。

l 关键举措

举措一: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整体布局。

举措二: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凝练学科发展特色。

举措三:更新、提升重点学科专业内涵。

举措四:大力发展学科特色专业。

(四)课程建设

坚持“教学立院”战略,加强专业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形成达标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线下与线上课程相结合、校级与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全覆盖的基本格局,部分课程实现“同课异构”。

l 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学院,课程、课堂思政全覆盖——“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立项15-20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专业立项2-3项,努力成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学院;省教育厅课程思政建设立项3-6项。

关键指标2:学校常规课程建设覆盖所有专业——专业必修课、主要选修课课程建设全面达标;学校重点建设课程(5-8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4-6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争取获批省级一流建设课程1-2门。

关键指标3: 校地共建专业特色课程3-6门。理论与实务良好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示范课程或新课程,并争取将其成果出版,形成校地“同课异构”建设课程。

关键指标4:继续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

l 关键举措

举措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举措二:深化校政行企合作,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举措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举措四:加强加深校政行企的实质性合作。

(五)教改科研

坚持“科研兴院”战略,加大教改科研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教改科研、服务社会”的高质量联动,使法学院师资的教学、教改科研在同类院校有良好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l 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1:出版教材、著作2-4部。

关键指标2:发表高水平(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0-25篇。

关键指标3:省教育厅以上教改立项15-20项,争取省级以上科研立项1-2项。

关键指标4: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5-20项。

关键指标5:学校各类教改科研、大创类立项25-30项

关键指标6:横向项目到账经费30万。

l 关键举措

举措一:创新教科研工作思路,推动学院教科研多立项。

举措二:突出教改科研重点,集中力量攻关重大项目。

举措三:加大高水平学术人才引进力度,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

举措四:加强校政行企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

举措五:建立引导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培育典型反哺案例。

(六)人才培养

坚持“质量名院”战略,坚持教学质量生命线,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打造高质量本科教育,使学院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保持在学校和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l 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1:依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适时修订与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指标2:适时在各专业开办“特色专业学院、创新班”,如校地合作开办“律师学院”、“律师实务或法律实务创新班”、“法律诊所课程创新班”、“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某方向)创新班”、“社工(某领域)创新班”。争取在有效实施,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获得学校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关键指标3: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拓展东莞市内外的实习基地,建好3-5个校外示范性实习教学基地,争取学校立项1-3个,省教育厅立项1-2个。

关键指标4:狠抓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法考、研究生、助理社工师、公务员考试通过率,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指标5:将学校财政支持的四大学生活动(315、124、社工节、法律知识竞赛)建设成为学校和同类院校的品牌。

关键指标6:法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达1800-2000人。

关键指标7:全日制和成人学历教育相结合。

l 关键举措

举措一:健全学生竞赛奖励制度,激发学以致用动力。

举措二:完善学生专业社团,提升活动品牌建设能力。

举措三:围绕专业和素质拓展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水平。

举措四:狠抓学风建设,努力与校外机构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考证。

举措五: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举措六:加强和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